随着肿瘤诊疗学的快速发展,以纳米材料为载体,基于多模式医学影像介导的肿瘤诊疗一体化手段,不仅能够对肿瘤进行高度敏感和特异性检测,而且可以提供更好的治疗方案,因此在实体瘤治疗中被寄予厚望。病毒样纳米颗粒(VLPs)是不含病毒核酸的蛋白纳米空壳结构,在形态结构上与天然的病毒颗粒相似,具有很强的生物学活性、安全性高,其中有些VLPs已经作为疫苗成功地应用于临床。近日,6165cc金沙总站任磊教授与公共卫生学院聂立铭教授以及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毕胜利研究员合作,通过基因工程技术将肿瘤靶向肽RGD插到HBc蛋白表面暴露的主要免疫原性环区域,制备了RGD-HBc VLP纳米粒子。该研究所使用的病毒样颗粒,除了特异性的进入肿瘤组织之外,还在肿瘤细胞内酸性环境下释放药物后被彻底降解为氨基酸,达到了特异抗癌和无毒副作用的治疗效果。
吲哚菁绿(ICG)是一种近红外染料,也是为数不多的被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FDA)批准应用临床的染料。但是由于其自身在水溶液中稳定性差,遇光分解等缺点,限制了其进一步的临床应用。通过调控VLPs的自组装过程,可以巧妙地将荧光染料ICG装载到带正电的腔体内制得RGD-HBc/ICG VLPs,从而改善ICG的稳定性,延长其在体内的循环时间,提高细胞摄取效率,并有效递送至肿瘤部位。研究结果证明RGD-HBc/ICG VLPs纳米粒子有较高的细胞摄取效率和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并可在小鼠体内实现荧光和光声双模式成像,从而有望对肿瘤进行高灵敏、特异性检测。在808 nm近红外激光的照射下,RGD-HBc/ICG纳米粒子还可产生光热/光动力效应,能显著消融小鼠负荷的肿瘤组织。
(示意图:RGD-HBc / ICG VLP的制备过程和光热/光动力治疗原理)
相关研究结果在《Advanced Materials》杂志上在线发表。文章题为“Improved Stable Indocyanine Green (ICG)-Mediated Cancer Optotheranostics with Naturalized Hepatitis B Core Particles”. 该论文的共同第一作者为6165cc金沙总站博士生单文俊和公共卫生学院博士生陈荣河,任磊教授和聂立铭教授则为共同通讯作者。该工作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促进海峡两岸科技合作联合基金等项目的支持。
论文链接为:
https://onlinelibrary.wiley.com/doi/10.1002/adma.201707567
此前,任磊教授课题组与公共卫生学院张现忠教授和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毕胜利研究员合作,利用基因工程技术将多种模块化功能性多肽组装到VLPs中,不仅能有效负载化疗药物阿霉素,而且实现了特异性地靶向肿瘤细胞。动物实验结果显示该纳米药物递送系统对肿瘤细胞的生长抑高达100倍,且毒副作用小。相关研究结果在《Nanomedicine: Nanotechnology, Biology and Medicine 》杂志上在线发表。文章题为“ Modularized Peptides Modified HBc Virus-Like Particles for Encapsulation and Tumor-Targeted Delivery of Doxorubicin”. 该论文的共同第一作者为6165cc金沙总站博士生单文俊和公共卫生学院博士生张德良,任磊教授和张现忠教授则为共同通讯作者。
论文链接为:https://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pii/S1549963417305804?via%3Dihub